发布时间:2020-09-15 来源:系统管理员 阅读量:7682 |
“我的工作是围绕人类古基因组学,从事演化遗传的研究,也就是通过古DNA探究‘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在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80后科学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如此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现场,有人形容她的发言是“最年轻的科学家讲一个最古老的研究课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最初提出“四个现代化”到现在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凸显了科学技术攻关对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意义。在我国的科研队伍中,青年科研工作者承担了大量实际科研任务,是科研创新的生力军。
诸多数据证明,人的创新能力最旺盛的时期是青年时期,很多科学家一生中最重要的成果也产生于青年时代。爱因斯坦在26岁时就发表了《光量子》《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三篇改变现代物理学进程的论文;1957年,31岁的李政道因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报道曾做过统计,将北斗卫星送上太空的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青年科研工作者抓住宝贵时机,拿出时不我待、争分夺秒的干劲,才能在相关研究领域有所突破。
青年科学家从事科研创新工作,要树立远大目标,立鸿鹄志。重要的科研创新,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青年科学家要追求独创性科研成果,在激烈的国际科研竞争中不甘人后。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不断增长,各级政府充分重视科技与人才,青年科学家从事科研工作的软硬件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国科研界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弯道超车”,在一些前沿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从而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
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不可能永远平顺,伟大的科学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青年科学家要甘于坐“冷板凳”。对于基础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不宜用“有没有用”来评价其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付巧妹领衔的关于“古DNA解密现代人起源”的研究,曾入选《自然》杂志“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正是付巧妹对古生物学科研的坚定执着,才让她在“冷门”研究领域,做出让世人赞叹的科研成果。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科学家从事研究的主要平台,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吸纳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科研工作者。不管是怎样的体制机制,要充分激发科学家从事科技创新的活力,都必须善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尊重科学家从事科研工作的规律与常识,真正善待科研工作者,以改革释放创新潜能。
例如,相比功成名就的资深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在申请项目经费时往往需要更多的付出。一些青年科学家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填表、报销等事务性工作,难以将精力集中于科学研究。“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从整体上看,青年科学家的待遇虽然得到改善,但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差距巨大,一些基础学科面临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科技管理职能的转变,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科研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要不拘一格提拔任用,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近年来,90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竞相涌现,一些年轻的科学家走上科研管理岗位,实现了“内行人领导内行人”。在职称、职级、收入、住房等方面保障青年科学家的待遇,能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心情畅快地从事热爱的研究工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做科研事业的评估,要有长远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相信随着科研创新体制的不断改革,科研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广大青年科研工作者一定大有可为!
青小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